close

穿上白袍後面對大環境衝擊的反思

前幾年回到南部,遇到一個國小朋友,

他開心的告訴我說:「姊姊,我以後想當醫生」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可以賺好多錢」

聽了,我覺得心很酸....

記得我考大學時,思索很多事情,而這些事情是在選擇職業時比金錢更重要的!

現代父母給小朋友教育的價值觀就是向錢看,整個大環境充滿著一種不安全感,父母把這種不安全感傳達給「小學生」...

我喜歡一個醫生說的話,「如果要賺錢,我就不要當醫生了」

不論這句話實在性有多高,但是不容置疑的是,

如果當醫生只為了錢,絕對不會快樂,

反之,如果民眾把大多數的醫

逼的作只能為著錢的防衛性醫療,那是整個台灣民眾的悲哀...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
醫師收入雖然比以往低,但是低不低,看你有沒有使命感?
   這是一個有機會幫助別人的行業

這次去義診,遇到許醫師、王醫師、張醫師...還有許許多多的朋友,

許醫師週週在澎湖義診,年年去柬普寨義診,

王醫師去吳哥、去尼伯爾...他們在台灣可能不是最會賺錢的名醫,

但是相信在許多人的眼中,他們的價值可能影響人的一輩子,

他們的微笑和幫助溫暖了許許多多人的心~

醫護人員永遠存在一個最偉大的價值,就是在人最軟弱無助的時候,可以幫助別人...

希望台灣的醫療體制可以往雙贏的方向前進!

---------------------------------------------------------------------

白袍褪色之後,醫學生何去何從?陳震寰醫師 醫學系主任

 

「這些日子以來,也許你們的名字已成為鄉梓鄰里間一個幸運的符號,
許多名望和財富的預期已模模糊糊和你們的名字聯在一起,
許多人用欽慕的眼光望著你們,一方無形的匾已懸在你們的眉際。
有一天,「醫生」會成為你們的第二個名字,
但是,孩子們,什麼是醫生呢?
一件比常人更白的衣服?一筆比平民飽漲的月入?一個響亮榮耀的名字?
孩子們,在你們不必諱言的快樂裡,抬眼望望你們未來的路吧!」


三十年前張曉風老師為陽明醫學系第一屆學生所撰寫的文章「唸你們的名字」,
今日重讀更覺得百感交集,三十年,台灣的社會發生何等巨大的變動呢?


2005年3月15日出版的天下雜誌以「白袍褪色」為專題,
毫不留情地點出台灣醫界的現狀,以下引自該期的天下雜誌:

台灣醫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洪水衝擊。

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現在會尊敬醫師的,只剩下小學生。

社會對醫師的信任,已跌到谷底。

有的醫師,每天待在急診室超過十二小時,更已六年無法回鄉過年;

有的醫師,郤被迫休假,只因健保額度用光,再看診只是「倒貼」。

在健保的給付制度下,醫師淪為「計件工」,

有經驗醫師付出的無形價值,郤無法被重視。

為什麼民眾生病,還得「選對時間」?

為什麼愈來愈多醫生,看病時根本不看病人?

 

白袍真的褪色了嗎?如果以收入和社會地位而言,的確是今不如昔;
在可預見的未來,大部份醫師的收入可能類似高級公務員,
而醫師的行業可能變成一般的服務業,面對這樣的趨勢,陽明的醫學生將何去何從?

 

收入的高低應該不是許多人選擇行醫做為終身志業的唯一原因,
醫師的核心價值,在於「有機會幫助別人」,
「那裡有需要,就可以去那裡服務」。


回顧台灣的現代醫學發展史,自十九世紀開始,
就陸續有許多西方的醫師不計報酬地來台灣這個瘴癘之鄉從事醫療宣道,
並讓現代醫學在台紮根;
即使是現代,世界各國仍然有許多醫師
志願前往窮鄉僻壤、戰火頻仍的地方從事醫療工作。
台南巿中心的韓內科韓良誠醫師說:
「醫師收入雖然比以往低,但是低不低,看你有沒有使命感?
這是一個有機會幫助別人的行業」

 

然而,醫師的核心價值,目前正面臨重大的挑戰!
整個社會對醫師不信任,用放大鏡檢視每一項醫療行為,
醫師建議病患開刀或做檢查,可能被解讀成拼績效;
建議不必開刀或不用做檢查,就被解讀成健保額度用完了;
發生醫療事故時,
院長、部主任、主任、主治醫師在第一時間組成醫療團隊站在第一線,
深怕病患家屬認為照顧不周,沒有醫德,
結果郤依然是,救活了應該,死了就一定有問題,不是醫療疏失,就是醫術不精。
當醫師再怎麼付出,都喚不回病患和家屬的信賴時,
也就是醫師喪失了行醫的核心價值,
那時就是醫療體系真正的崩潰,不僅是醫界的悲哀,
也是整個社會的不幸!

 

三十年前的社會,怎樣看待醫師這個行業?
「什麼是醫生呢?
  孩子們,當一個生命在溫濕柔韌的子宮中悄然成形時,
  你,是第一個宣佈這神聖事實的人。
  當那蠻橫的小東西在嘗試轉動時,
  你是第一個窺得他在另一個世界的心跳的人。
  當他徒然衝入這世界,是你的雙掌,接住那華麗的初啼。
  是你,用許多防疫針把成為正常的權利給了嬰孩。
  是你,辛苦地拉動一個初生兒的船縴,讓他開始自己的初航。
  當小孩半夜發燒的時候,你是那些母親理直氣壯打電話的對象。
  一個外科醫生常像周公旦一樣,
  是一個在簡單的午餐中三次放下食物走入急救室的人。
  有的時候,也許你只須為病人擦一點紅汞水,開幾顆阿斯匹林,
  但也有時候,你必須為病人切開肌膚,拉開肋骨,撥開肺葉,
  將手術刀伸入一顆深藏在胸腔中的鮮紅心臟。
  你甚至有的時候必須忍受眼看
  血癌吞噬一個稚嫩無辜的孩童而束手無策的裂心之痛!
  

  一個出名的學者來見你的時候,可能只是個脾氣暴烈的牙痛病人,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來見你的時候,可能只是一個氣結的哮喘病人。
  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來見你的時時,也許什麼都不是,
  他只剩下一口氣,拖著一個中風的癱瘓的身體。
  掛號室裡美麗的女明星,
  或者只是一個常期失眠的、神經衰弱的、有自殺傾向的患者
  

  你陪同病人經過生命中最黯淡的時刻,
  你傾聽垂死者最後的一聲呼吸、探察他最後的一槌心跳。
  你開列出生證明書,你在死亡證明書上簽字,
  你的臉寫在嬰兒初閃的瞳仁中,也寫在垂死者最後的凝望裡。
  你陪同人類走過生、老、病、死,你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啊!
  一個真正的醫生怎能不是一個聖者。」(引自「唸你們的名字」)

 

   這個「聖者」的形象,難道不是趨使我們願意日以繼夜,寒窗苦學的原動力呢!

 

三十年後的現代的社會,對醫師的期望其實是有增無減,只是經常失望多於期望而已!
全民健保讓台灣民眾獲得全世界最高的就醫可近性,
台灣的老百姓可以到全國任何一家醫療院所找任何一位醫師看病!
諷刺的是,這麼高的選擇性並沒有帶給病人多大的安全感,
反而是選擇愈多,愈不知道該去那一家醫院、找那一位醫師看病!
這個事實,也透露一個重要訊息,
無論醫病關係如何緊張,
這個社會永遠需要具備「專業」「負責」「溝通」能力與態度的良醫!
在這些良醫身上,白袍永遠不會褪色!

 

如何培育滿足社會需求的良醫,是當今醫學教育界所面臨最大的挑戰!
陽明醫學系的老師們認為,學醫沒有捷徑,
終身認真學習」是成為良醫最重要的特質,也是維護醫師核心價值最重要的手段!
「事實上,作為一個醫者的過程正是一個苦行僧的過程,
你需要學多少東西才能免於自己的無知,你要保持怎樣的榮譽心才能免於自己的無行,
你要幾度猶豫才能狠下心拿起解剖刀切開第一具屍體,
你要怎樣自省,才能在千萬個病人之後免於職業性的冷靜和無情。
在成為一個醫治者之前,第一個需要被醫治的,應該是我們自己。
在一切的給予之前,讓我們先成為一個「擁有」的人。
」(引自「唸你們的名字」)

 

面對醫界空前的危機,陽明醫學系的老師們深切體認,
唯有改進醫學教育課程,讓我們的醫學生得到最佳的培育,將來才能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良醫。
雖然我們無力改變健保制度,無力改變這個急功好利、自私自利、偏見和謊言充斥的社會,
郤可以經由不斷自我提升的醫學教育課程,讓我們的醫學生認識醫師的核心價值,
養成終身認真學習的習慣,在專業知識、負責態度與溝通技能上不斷精進,
我們就有信心,穿在陽明人身上的白袍,永遠是雪亮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yflier 的頭像
    skyflier

    隨便想想---幸福生活的追求與經歴

    skyfli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