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 vs 最壞的維它命?(part IV之錠劑製作過程) =
???這是真的嗎??
錠劑製作時的添加物:
1.稀釋劑:當主成份較少或難以壓製時,則可加適當的稀釋劑。
而咀嚼錠則常用山梨醇、甘露醇、或蔗糖為稀釋劑。
2.黏合劑:在錠劑壓製時提供黏合力,也可加強稀釋劑原有之凝聚力。
一般錠劑常用黏合劑者有亞阿拉伯膠、蔗糖、普維酮、甲基纖維素等;
而乾燥黏合劑之最強為微晶纖維素,常用於直接壓錠之製造。
3.崩散劑:用於錠劑投與後促進其崩散。
一般錠劑常用崩散劑者有澱粉、纖維素、海藻酸、微晶纖維素等;
而發泡混合劑則用為可溶性錠之崩散劑。
4.潤滑劑:用於錠劑壓製時減低其磨擦及粉粒對杵模之黏結。
一般錠劑常用潤滑劑者有金屬之硬脂酸鹽、硬脂酸、硬化植物油、滑石粉。
5.滑動劑:用於增加粉末的滑動力。
一般錠劑常用滑動劑者有膠性熱解矽石、硬脂酸鎂。
6.著色劑:用於增加美觀或作為產品鑑定之用途。
一般錠劑常用著色劑者為法定食用色素。
7.矯味劑:用於矯味、矯臭、便於服用。
一般錠劑常用矯味劑者為限用法定收載者,如薄荷油。
8.保濕劑:用於防止顆粒太乾,以致壓錠困難。
一般錠劑常用保濕劑者為甘油。
錠劑的一般製程-將主成分添加適當的賦型劑及相關的添加物,混合均勻製成顆
粒後,即可以打錠機製程錠劑。
錠劑加工製造流程:
1. 濃縮萃取
2. 噴霧乾燥或冷凍乾燥
3. 打錠
4. 打錠後處理.
5. 打錠後包裝
各製造流程細述之
1. 濃縮萃取:
(1) 將植物原物料依設定比例加水(或酒精)以壓力鍋(萃取桶)蒸煮濃縮,
蒸煮一段時間後將原材殘渣過濾後,取濃縮液備用。
(2)濃縮後處理:依不同的食用方法需求,濃縮液後段可加工成:
a. 濃縮液:若產品設計為飲品、液體膠囊、軟膠囊、液體鋁袋包形態,
可以直接以濃縮液做為後段加工。
b. 粉末:若產品設計為錠劑、膠囊、粉末(瓶裝、鋁袋)等形態,可以
依濃縮液主成分考量經噴霧造粒(或冷凍乾燥)成粉末後做為後段加工。
2. 噴霧乾燥:
(1)液體造粒:將欲還原的液體(或濃縮液)加入覆形劑,由覆形劑吸收
液體後再乾燥造粒還原成粉末。
(2)粉末造粒:將粉末以乾式造粒原理改善其密度及流動性,亦可再加入
其他粉末一起造粒。
3. 冷凍乾燥:
將植物原物料急速冷凍至零下四、五十度,植物原物料內的水分都變成
冰(固體狀),接著將其抽真空,在低壓下固體冰直接轉化為氣體水蒸氣跑到
達到乾燥的目的。此方法能保留植物原物料的香氣、成分。而部分原料
因性質特殊(易回潮),冷凍乾燥後在研磨工程時會加入抗結塊劑
(如二氧化矽),以確保成品的穩定性。
4. 打錠後處理:
(1)一般錠:如果主原料不易受潮或變色,可考慮打錠後磨光即可包裝 。
(2)膜衣錠:如果有前述困擾則需另行作膜衣處理,錠劑膜衣是在打錠後
再外覆一層明膠處理,使錠劑與空氣阻隔以利保存,錠劑膜衣
可依主原料屬性施做透明膜衣或有色膜衣。
(3) 糖衣錠:如果考量產品屬性,另可考慮以糖衣包裹形態。
5. 打錠後包裝:
(1)瓶裝:一般常見以塑膠瓶(PE、PP、PPT材質)、玻璃瓶包裝,每瓶
依食用方式及食用量充填30、60、90、500、1000粒,內附
乾燥劑、緩衝紙後鎖瓶蓋、貼標籤、裝彩盒 。
(2)PTP包裝:為求攜帶方便也可以作PTP包裝,PTP的好處除攜帶方便外
,只要拿出預定要吃的量,其他未開封的錠劑仍可處於密封狀態
而不被污染或受潮,一般常見的PTP包裝是10粒/片裝,
再依客戶需求以3片/盒、6片/盒、9片/盒等等裝入彩盒,
如果產品易受潮則建議PTP後再裝鋁箔袋(袋內附乾燥劑),
這樣的包裝可使產品更穩定。
(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xIe.TjyTRULhqSpqxmfd/article?mid=391)
----------------------
原來一顆小小的維它命還增加了這麼多「東西」,昨天遇到一位曾在大廠工作的員工,他說:「他再也不敢吃健康食品了」當然,詳細的細節Racoon忍不住問了問,聽了以後,真的不敢吃了,上述的文章說的都是「正規」的廠商「正規」的流程,但是這樣的成本在一些不肖業者眼中還是太高,所以省略或是添加了許多…,唉…Racoon聽了都心寒,但這其中的細節就不便寫上來了…